2021 / 08 / 09

第一類接觸/東聯轉骨 攻特化市場

發布日期: 2021.08.09
新聞出處: 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/台北報導

面對美中貿易戰、新冠肺炎疫情,以及石化新增產能開出等多重利空夾擊,東聯(1710)前兩年營運陷入低潮,去年稅後淨損10.64億元,為近20年來表現最差。但今年以來受惠主力產品EG(乙二醇)景氣翻揚,東聯成功擺脫虧損,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達6.06億元,營運翻身。

尤其東聯趁著景氣低迷時刻轉型升級,朝向利基型的特用化學市場發展,已獲得不錯成績。透過高雄廠的產能調配,東聯第二波包括聚醚胺和乙二胺系列的特化新品產能預計明年上市,目標特化品占台灣廠出貨比重要從目前的35%提高至45%,有利公司獲利提升。

東聯董事長徐旭東表示,東聯是很有趣的公司,已經不是單純的EG公司,而是變成「Multi product」(多元產品)的架構,他對於公司轉型相當看好。以下為專訪紀要:

問:EG市況如何?接下來大陸還是有不少新增產能將開出,未來怎麼看?

答:EG的下游主要應用是聚酯,去年上半年因為疫情橫掃歐美,紡織業景氣急凍,EG需求受到很大的打擊,但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慢慢好轉,今年表現更好。


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EG消費國,包辦全世界62%的EG需求,雖然這幾年大陸有不少EG新增產能陸續開出,但以大陸每年2,100萬噸的EG需求量來看,還是有800萬噸要靠進口,因此需求面沒有問題。
再從供給面來看,雖然大陸EG新產能不少,但因為環保和效率等兩大因素,不少老舊產能會逐漸淘汰退場,實際增加的產能並沒有那麼多。大陸已經提出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標,現在大陸有36%的EG是煤化工,效率低,而且會製造汙染,勢必會被淘汰;另外,新廠規模愈來愈大,二線小廠在效率上很難競爭,也會逐漸退場。東聯不太擔心EG產能過剩的問題,「EG最壞的時間已經過了」。

問:國際油價今年以來持續墊高,會不會造成東聯成本增加?


答:東聯最主要的原料是乙烯,幾年前因為石化業景氣大好,乙烯價格居高不下,東聯承受滿大的高價乙烯壓力。但這兩年,包括美國的頁岩氣,以及大陸都有很多新的乙烯擴充產能陸續開出,整體乙烯市場的供應相當寬鬆。

新品明年上市 提升獲利


雖然油價墊高對於乙烯等石化中下游衍生物價格會有支撐效果,但因為乙烯供應寬鬆,推測價格不容易隨著油價同步大漲,東聯的原料成本壓力可望減輕。

問:東聯積極轉型特化,目前進度如何?

答:因為前兩年EG市場低迷,東聯的EG本業其實處於虧損狀態,公司很努力轉型,希望利用EG上游的衍生物EO(環氧乙烷),開拓EA(乙醇胺)、EC(碳酸乙烯酯)、EOD (環氧乙烷衍生物)等特用化學品市場。其中第二波包括聚醚胺和乙二胺系列的特化新品產能,預計明年會上市。

多元出擊 搶進半導體鏈

目前東聯有兩大生產基地,包括台灣高雄廠與大陸揚州廠,未來大陸廠會聚焦在傳統的EG產品,台灣廠則逐漸轉型特化,目前高雄廠的產能分布大約是EG占65%、特化占35%,隨著第二波特化產品上市,接下來特化的比重希望拉高到45%,EG則降到55%。未來東聯希望從過去的原料工廠往下加工,從上游的石化品,往下延伸到各種多元的產品,和下游各種產業做銜接。未來東聯可能切入洗衣精、洗髮精市場,甚至打進水泥、半導體的供應鏈。